加(微信:New-leaders)进入《领导者管理笔记》读者群
►领导者说:★我要做事情就会拉开架子从基本功开始,一步一步往上走。如果在节奏感上不一样,可能就算合作了,也会有很多冲突。
来源:新商业思想库「ID:NewBusinessReview 」
(资料图)
投稿/培训/合作 | Cainiaoo(微信)
分享 | 领导者养成笔记「ID:GoToLead 」
2000年,干嘉伟从中石油跳槽到阿里巴巴,工号67,从一线业务员做起,历任网站运营总监、市场总监、区域经理、大区总经理、副总裁等。在王兴6次拜访后,原本作为投资方调查人的干嘉伟最终于2011年11月16日加入美团。王兴打动干嘉伟来美团的根本因素是对团购本质的精准理解。 如果说王兴擅长线上和互联网的方式运作,干嘉伟的加入对于美团来说,就弥补了最后的短板。本文是美团网COO干嘉伟(江湖人称:阿甘)自述他在美团的管理心得。 移动互联网跟PC互联网时代截然不同。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公司在传统领域积累的越深、跟互联网结合的越快,就越有能力跟客户有好的关系和互动。对他们来说,移动互联网不是一个颠覆,而是一次升级。 美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凭借强大的地推团队和对商家关系的掌控,美团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成为佼佼者。而这其中,曾在阿里工作、后来到美团担任COO的甘嘉伟功不可没。 如何管理庞大的地推团队?阿甘在管理方面又有哪些心得?以下为美团COO甘嘉伟口述:当时来美团我确实很犹豫,压力也很大,阿里也很好,团购又很衰。真正触动我的是2011年9月份在杭州,他们开一个区域交流会,当时正好王兴找我在聊,我说我去看一下,到了那里后,感觉跟十年前的阿里很像。 你会感觉到这群人做事的方式、他们的基本价值观跟你是很Match的。你在边上看时,就有一种冲动想要加入进去,把你十多年的经验分享给他们,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冲动。 最后做决定时,我跟我老婆讨论,我太太就说她尊重我、支持我,我最后自言自语说,如果不去的话,过几年会不会后悔,想了想我觉得肯定会后悔,哪怕不成,我也可以把自己一些经验、一些认识去展现出来。 我选择美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美团这个团队虽然在大团队管理方面并不算好,但这个公司本身的基因很健康,虽然管理上比较粗糙,但它的基本模样是有的。 坦白讲,我关注这家公司只关注两点:第一是这个行业有没有前景,第二是这个公司的核心管理团队,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和心态是不是我认可的,只要这两点满足了就行。我在阿里曾管理过7000多人的团队,所以不管线下团队几千人还是其他,哪怕再多的问题我觉得都还好,换句话讲,正因为有问题他才来找我,他没那么多问题来找我干吗呢? 当时吴波找过我(拉手网创始人),猎头也猎过我几次,就我本人而言,我从来不相信自己是一个运气很好的人,我从来不相信你可以突然碰到一个机会,不劳而获就怎么样了。 我还是相信勤勤恳恳,靠努力、靠实力来把一件事情越做越好,像那种说我们赶紧弄一下,然后很快就上市,我不去判断它的好坏,至少我认为这不是我的风格。 我要做事情就会拉开架子从基本功开始,一步一步往上走。如果在节奏感上不一样,可能就算合作了,也会有很多冲突。在美团这几年,首先我吐出来很多经验,但另一方面我认为学习到的东西也同样多。因为以前在阿里,很多东西都是顺理成章的,而对美团来说,我进来的时候差不多是团购市场最低潮的时候,在发展这几年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挑战大了很多,你会遇到很多之前没遇到的,然后去思考、去学习、去成长。我觉得学到的、吸收到的东西一点不少于吐出去的东西。01
业务和管理两手抓
整个团购行业发展的非常快,因为底子薄,所以会爆炸性的快速增长。 本地生活(服务)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这决定了它没法像淘宝那样,通过让商家或者小卖家自己上来,用类似UGC的模式去发展。这些商家的IT互联网能力和意识比较弱,所以它需要一个庞大的线下团队或者叫地推团队。 在地推这块,无非考验的是对管理的要求。考量一个管理人员,主要考量两个方面:一是业务能力,另外一个是管理能力。02
管理的四个层次
不同公司的地推团队之间可能会有流派之说。但说白了,哪怕就是同一家公司,不一样的管理人员来管,也多少会带他个人的一些风格和特质。从深层次来讲,我认为大道相通。 因为只要是管理,肯定会涉及到人,涉及到人对人的一些诉求、一些想法,要碰到的问题都是类似的。我认为,管理是分很清晰的几个等级的,在好坏上是有区分的。 所有的管理我基本上把它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最原始的管理,相当于差不多没有管理或者自发的一些管理。从整个市场来讲,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坦率讲,计划经济年代其实谈不上什么管理,真正引入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差不多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就三十来年。 所以说,大多数的企业我觉得还是处于第一层次,是一种本能、自发的一种管理。03
激发团队的理想主义色彩
美团这个团队的DNA很健康,我本人也秉承着阿里公平、公正、开放的管理理念,但这并不是说我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没有犯过错误,肯定犯过错误,但是在价值观上大家是比较契合的,信任关系不错,做的事情也还算是自己比较擅长的,所以大方向上没什么大问题。 管理说白了,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是我讲的土壤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怎么建立信任? 首先你自己得在这个行业非常懂、是个专家,这是大前提,否则你带再多的光环,也没人会信你;其次,你得通过适当的方式,跟周围环境、团队产生大量的交互、信息交流,因为所有的事不是你自己做,是通过别人做,所以你一定要产生交互交流。 一个管理人员如何快速的让你周边的人感受到你真实的一面,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管理的基本要求或者说领导力的一种体现。当然也会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比如说走访城市、面对面什么的。在北京我们每周都有一期培训,我都会抽两到三个小时跟大家见面,没有任何主题,大家随便举手问任何问题,我不一定把所有的真相说出来,但是我说的一定是真的,不会是忽悠你的。 你是什么样风格的人,你就会用什么样的人,其实用人是最大的政治,你选了这样风格的人,那就决定了下面的一群人是怎么样的风格。在我个人的管理风格上,还是非常认同阿里的公平、开放、透明的管理方式,所以我选择的也是这样的人,他们选的也会是这样的,所以相对很多东西的传递相对会比较顺畅一点。 中国这个中小企业最发达的是在两个三角洲:一个长三角,一个珠三角。要从经济总量尤其是外贸这一块,珠三角是远超长三角的。但阿里的广东大区在我去之前,一直是千年老二,第一名就是浙江。 去了之后,后来发现广东团队之所以一直是千年老二,关键就是这个团队缺少了一点理想主义色彩。 这个怎么说呢?阿里当时为了激励大家做业绩,有一个排级制度,金、银、铜、钻石排,这个制度设计的很巧妙,就是说这个月的业绩决定了排级,这个排级决定你下个月的提成。 比如说,我这个月业绩很好,但问题是这是我下个月的,我下个月业绩好我才能拿得多,所以我下个月更得玩命干,所以阿里的这个排级制度设计的是非常科学的。 但它也会有一点负作用,比如说我这个月做到金牌了,那我就在想,那我得为下个月留点业绩,对不对?广东团队非常务实,算帐算的很清楚。所以广东团队是一做到金牌就刹车,留着留到下个月。 那浙江团队是什么? 浙江团队是阿里起家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又傻又天真、又猛又持久的那帮人,某种程度比较有理想主义色彩或者英雄主义色彩。他是为了荣誉,每个月把子弹打光,下个月重新再来。 所以后来诊断出来广东团队当时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缺少一些理想主义色彩。他们一点也不笨,他们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甚至比浙江团队都好,但他们到后来会自我设限。 我在广东的那一年,基本上就是在团队上在下功夫,尤其在马云说了之后。基本上每月开一次全省的管理人员管理论坛,月中15号左右把所有的经理、主管,包括潜在管理人员都叫过来,跟他们去讲什么是管理。 通过这些,告诉大家到底做管理,是算清账重要还是培养人重要,有能力、有条件的时候,千万不要去自我设限,能力越强,意味着你责任越大。通过这些东西,你要对团队灌进去这种理想主义色彩,然后结果就会不一样。在2009年广东就第一次月度超过浙江, 10年来第一次,之所以有这个变化,最重要还是这个团队的变化,它这个变化不是因为我带去了更多的竖,而是因为带了一些道过去,植入了一些道。 早会、晚会会有激励作用,但是这种激励并不持久,你只有真正的去改变一个人,去塑造他内心、点燃他内心的小火苗,才是最持久的。激发跟激励是不一样的。■@THE END
应广大粉丝要求,我们建立了一个【领导者管理交流群】,小伙伴们热情踊跃,目前人数已经上万人了,不能直接进群啦,想要进群的添加小编微信,拉你进群。两个添加其一即可!欢迎加入领导者社群
文章来源:领导者养成笔记「ID:GoToLead 」,转载请公众号回复“转载”
版权说明: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